儲熱相關的最新政策一覽

雙碳目標下,儲熱作為一種新型儲能技術將廣泛應用于清潔供暖、火電靈活性改造、綜合能源服務等多個能源細分領域,其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與支持。近兩個月來,涉及儲熱相關支持政策密集出臺,CHPlaza清潔供熱平臺對此進行了統計,以供參考。

一、國家層面

1、國家能源局:加快電鍋爐、電加熱等技術應用,充分發揮儲熱、儲冷等優勢

2023年16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于公開征求《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意見稿》指出充分發揮儲電、儲熱、儲氣、儲冷、儲氫優勢,實現多種類儲能的有機結合和優化運行,促進電力系統實時平衡機理和平衡手段取得重大突破;工業領域加快電爐鋼、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等技術應用,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

《意見稿》中提到,重點圍繞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推動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結合清潔高效煤電、新型儲能、光熱發電等,形成多能互補的開發建設形式,探索建立新能源基地有效供給和電力有效替代新模式。

工業領域加快電爐鋼、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等技術應用,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積極培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負荷聚合服務、綜合能源服務、虛擬電廠等貼近終端用戶的新業態新模式,整合分散需求響應資源,打造具備實時可觀、可測、可控能力的需求響應系統平臺與控制終端參與電網調度運行,提升用戶側靈活調節能力。

優化新型儲能發展方式,充分發揮儲電、儲熱、儲氣、儲冷、儲氫優勢,實現多種類儲能的有機結合和優化運行,促進電力系統實時平衡機理和平衡手段取得重大突破。

以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儲能、熱儲能等日內調節為主的多種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并存,重點依托系統友好型“新能源+儲能”電站、基地化新能源配建儲能、電網側獨立儲能、用戶側儲能削峰填谷等模式,在源、網、荷各側開展規?;季謶?,滿足系統日內調節需求。

以機械儲能、熱儲能、氫能等為代表的10小時以上長時儲能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實現日以上時間尺度的平衡調節,推動局部電網形態向動態平衡過渡。

2、工信部等四部門:鼓勵發展儲熱熔鹽,加快推廣應用電鍋爐等替代工藝技術裝備

2022年1212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住建部、水利部四部門發布《關于深入推進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指出鼓勵青海、寧夏等省、區發展儲熱熔鹽和超級電容技術,培育新型電力儲能裝備。在黃河流域具備條件的行業和地區加快推廣應用電窯爐、電鍋爐、電動力等替代工藝技術裝備。

《指導意見》提到,推進重點用能行業節能技術工藝升級,鼓勵黃河流域電力、鋼鐵、有色、石化化工等行業企業對主要用能環節和用能設備進行節能化改造,有序推動技術工藝升級,利用高效換熱器、熱泵等先進節能技術裝備,減少余熱資源損失。推進實施四川短流程鋼引領工程。加快燒結煙氣內循環、高爐爐頂均壓煤氣回收、鐵水一罐到底等技術推廣。

鼓勵青海、寧夏等省、區發展儲熱熔鹽和超級電容技術,培育新型電力儲能裝備。實施能效“領跑者”行動,遴選發布能效“領跑者”企業名單及能效指標,引導黃河流域企業對標達標,提升能效水平。以黃河流域鋼鐵、鐵合金、焦化、現代煤化工等行業企業為重點,開展工業節能監察,加強節能法律法規、強制性節能標準執行情況監督檢查。組織實施工業節能診斷服務,幫助黃河流域企業、園區挖掘節能潛力,提出節能改造建議。

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在黃河流域具備條件的行業和地區加快推廣應用電窯爐、電鍋爐、電動力等替代工藝技術裝備。2025年,電能占工業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左右。支持青海、寧夏等風能、太陽能豐富地區發展屋頂光伏、智能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等,在河南等省、區開展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為黃河流域工業企業提供高品質清潔能源。

二、地方層面

1、天津市:大力發展熱泵、蓄熱技術,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應用于城市供熱

2022年1123日,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天津市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日前發布《天津市供熱專項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本次規劃范圍為天津市行政轄區全部國土空間。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規劃至2025年。

本次規劃對象為城鎮地區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供暖用熱,農村地區提出供熱規劃模式。

在市域層面,劃分供熱分區,預測供熱負荷,確定熱源結構,布局重大設施。細化各供熱分區供熱模式,并對津城核心區和濱城核心區的供熱設施進行空間落位,給出供熱范圍。

《意見稿》提到,推動綠色低碳供熱:綜合考慮當地資源、能源狀況及熱負荷分布,選擇合適的清潔低碳供熱方式,確定熱源形式和規模。采用多種能源聯合的供熱方式,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供熱比例。

保證安全穩定供熱:不同供熱區域間實現互聯互通,根據系統需要設置儲能設施,提高熱源負荷調度調節能力。合理規劃熱源,保障供熱需求,采用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運行安全可靠。

大力發展熱泵、蓄熱及中低溫余熱利用技術,進一步提升余熱利用效率和范圍。推廣采用新技術手段回收工業余熱,并以合理的方式供給城鎮熱用戶,提高工業生產企業的能源利用率。

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應用于城市供熱。實際應用中,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用能需求推廣可再生能源供熱技術,合理布局可再生能源供熱項目,做好可再生能源供熱與其他供熱方式的銜接工作,推廣可再生能源與其他供熱方式相結合的互補供熱體系。在城鎮新區、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做好可再生能源供熱與城市發展規劃的銜接,促進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供熱系統融合。

在企業級和城市級兩個層面開展供熱智慧化建設,企業級建設智慧供熱生產管理、環保監控、安全保障、供熱服務和企業管理等系統,城市級建設城市智慧供熱監管系統。

2、廣東肇慶高新區:制造業企業儲能和蓄冷項目補貼150/kW,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2022年1210日,廣東省肇慶高新區發展規劃和國土資源局、肇慶高新區經濟貿易和科技局發布《關于進一步明確申報光伏發電、儲能和冰蓄冷項目補貼有關事項的通知》。

《通知》中提到儲能和冰蓄冷項目補貼范圍:我區制造業企業利用廠區內空間建設,于2021930-2022929日期間在我區相關職能部門備案,驗收合格并已投入使用的儲能、冰蓄冷項目。

需注意的是:場地提供方不屬于發改部門認定的“兩高”企業且無建設“兩高”項目;項目建設方需為在我區注冊企業。

補貼標準建成的項目總裝機容量為基礎,150/千瓦的標準確定項目裝機容量補貼金額,發放給制造業企業(場地提供方和項目建設方按7:3比例分配),每個項目(企業)補貼金額總和不超過100萬元。

3、內蒙古自治區:適時調整峰谷電價價差至31以上,為新型儲能發展創造盈利空間

2022年1219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內蒙古自治區支持新型儲能發展的若干政策(20222025年)》的通知。

文件指出,建立市場化補償機制,納入自治區示范項目的獨立新型儲能電站享受容量補償,補償上限為0.35/千瓦時,補償期不超過10。

文件中提到,新能源項目開發應按要求配建儲能設施,可采用自建、租賃或購買儲能服務等方式。新建保障性并網新能源項目,配建儲能原則上不低于新能源項目裝機容量的15%,儲能時長2小時以上,保障性并網風電光伏電站配建的儲能也可通過合建或改建方式整合為電源側獨立新型儲能電站,接入電網并由電網直接調度,提高儲能利用效率和新能源消納能力。新建市場化并網新能源項目,配建儲能原則上不低于新能源項目裝機容量的15%,儲能時長4小時以上。

加大分時電價實施力度,適時調整峰谷電價價差至31以上,為新型儲能發展創造盈利空間。

開展獨立新型儲能電站示范項目建設,通過競爭性招標方式確定示范項目,原則上單個儲能電站規模不小于10萬千瓦、時長不低于2小時。

4、四川省發改委、省能源局等9部門:推廣使用蓄熱式電鍋爐,加大電能替代相關技術、設備的創新研發

2022年1220日,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財政廳等9部門聯合印發《四川省電能替代推進方案(2022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指出要進一步健全電能替代工作機制,拓展電能替代廣度和深度,力爭“十四五”期間電能替代累計電量達600億千瓦時,2025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左右。

《規劃》明確,工業生產領域、交通運輸領域、農業生產領域、房屋建筑領域、生活服務領域、應用創新方面的電能替代六大重點任務。

其中,工業生產領域,將推廣電爐鋼、電鍋爐等替代工藝技術,穩妥有序對工業生產過程中低溫熱源進行電氣化改造,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支持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

房屋建筑領域,在賓館、商場等大型商業綜合體、交通樞紐、工廠車間、辦公樓、學校場所推廣空氣源熱泵、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等,實施集中供暖、供冷;在晝夜冷熱負荷變化較大的場所,推廣使用蓄熱式電鍋爐、蓄冷式空調。因地制宜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方開展建筑屋頂光伏行動,推行光伏建筑一體化。

應用創新方面,加大對鍋爐、窯爐、頁巖氣開采、新型儲能技術、電池梯級利用等電能替代相關技術、設備的創新研發。

5、四川?。貉邪l熔鹽儲能供熱和發電、高溫相變材料儲熱等關鍵技術

2023年111日,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四川省能源局發布了關于印發《四川省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加快推進地熱資源勘探開發,探索開展地熱發電試點;研發熔鹽儲能供熱和發電、飛輪儲能、高溫相變材料儲熱等關鍵技術;推進煤電機組技術革新,開展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加強煤炭和油氣開發、轉運、儲運等環節的余熱、余壓、冷能等資源回收利用;鼓勵使用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方案》提到,因地制宜推動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發電。加快推進地熱資源勘探開發,探索開展地熱發電試點。

加強大容量電化學、壓縮氣體等新型儲能技術攻關、示范和產業化應用,研發熔鹽儲能供熱和發電、飛輪儲能、高溫相變材料儲熱等關鍵技術。開展百兆瓦級高原光儲電站智能運維技術與應用示范。

優化能源生產工藝流程,推廣應用安全節能技術和設備。穩妥有序淘汰煤電落后產能,整治和規范企業自備電廠運行。推進煤電機組技術革新,開展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支持煉化企業實施綠色、低碳、清潔化技術改造。

6、浙江寧波:推廣電鍋爐、電加熱等技術,開展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電能替代

2022年1226日,寧波市發展改革委員會關于公開征求《寧波市節能“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

《規劃》指出,推進終端用戶電能替代,推廣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等技術,開展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電能替代;引導企業、園區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就近消納大規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積極推廣永磁同步變頻機組、磁懸浮機組、冰(水)蓄冷機組;開展鍋爐系統能效在線監控、在線診斷,探索建立鍋爐動態監管云平臺,爭取到2025年,10t/h蒸發量以上的非電站鍋爐全部實現數字化管理。

《規劃》明確,綜合考慮電力供需形勢,拓寬電能替代領域,在鑄造、玻璃、陶瓷等重點行業推廣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等技術,開展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電能替代,重點對工業生產過程1000℃以下中低溫熱源進行電氣化改造。持續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提高電力資源利用效率和有序利用水平。

依托熱電聯產企業在工業園區開展一體化電冷熱氣供應、多能協同供應、綜合梯級利用,以及低品位余熱利用等綜合能源服務。引導企業、園區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就近消納大規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依托未來社區低碳場景落地城鄉社區綜合能源服務,推廣近零能耗建筑、建設集中供熱(冷)和微電網系統。

聚焦公共建筑、冷鏈物流、恒溫廠房重點制冷領域,更新升級制冷技術、設備,優化負荷供需匹配,實現系統經濟運行,大幅提升既有系統能效和綠色化水平。

嚴格執行國家標準《冷水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19577)和《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21454)強制要求,新上冷水機組和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應達2級以上能效水平。根據負荷合理設計機組組合,積極推廣永磁同步變頻機組、磁懸浮機組、冰(水)蓄冷機組。

嚴格執行國家標準《工業鍋爐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4500)強制要求,新改擴建鍋爐(窯爐)項目原則上選用列入國家工業節能技術裝備推薦目錄、“能效之星”產品目錄或能效等級達到1級的產品。開展在用工業鍋爐(窯爐)系統能效調查測試,評估節能改造潛力,重點推廣燃燒優化(蓄熱式燃燒、富氧燃燒等)、低溫余熱回收、自動控制、主輔機優化、冷凝水回收利用、新型保溫材料等節能技術產品,在用鍋爐經改造能效等級應達到2級以上。依法依規加快淘汰不符合能效標準或國家明令淘汰的鍋爐、熱處理爐、熔煉爐等落后低效設備。

鼓勵企業建立鍋爐能源管理系統,加強計量管理,推進鍋爐系統的安全、節能、環保標準化管理,開展達標試點示范,推進標桿鍋爐房建設。開展鍋爐系統能效在線監控、在線診斷,探索建立鍋爐動態監管云平臺,爭取到2025年,10t/h蒸發量以上的非電站鍋爐全部實現數字化管理。

7、北京市管企業:加快在京供熱系統能源低碳轉型替代,深入研究余熱、蓄能以及熱泵技術的耦合應用

2022年1221日,北京市國資委發布了《市管企業碳達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有序開展地熱、再生水及余熱資源供暖制冷。因地制宜推廣地熱及熱泵應用,深入研究余熱、蓄能以及熱泵技術的耦合應用,加快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大廳地源熱泵系統工程等項目建設。

《方案》提到,堅持可再生能源供熱優先原則,加快在京供熱系統能源低碳轉型替代,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熱,有序開展地熱、再生水及余熱資源供暖制冷。完善中心城區市政熱網建設,加快區域熱網與中心城區市政熱網管線連接,提升城市熱網互聯互通。推進供熱系統智能化和節能化改造,增加分時分區控制系統,推廣供熱分戶計量和末端智能化控制,逐步實現按需供熱和精準供熱。

優化非化石能源布局,不斷提升非化石能源業務占比。堅持集中式、分布式并舉,推動光伏、地熱及熱泵應用,適度發展風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

在符合條件的既有產業園區、辦公樓宇、工業廠房、地鐵車輛段、公交場站等合理布局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具備條件的自來水廠、再生水廠開展光伏發電系統改造。

加快市域外可再生能源基地布局,推進大同綠電基地、錫林郭勒盟綠電基地、岱海電廠風光火儲氫一體化等項目建設,提高綠電進京比例。開展能源互聯網試點示范建設,大力促進分布式發電就地并網使用。深入研究余熱、蓄能以及熱泵技術的耦合應用,構建多能耦合、協同高效的新型供能方式,加快推動懷來抽水蓄能電

8、山東?。和茝V熔鹽儲熱、固體蓄熱等熱儲能技術

2022年1230日,山東省能源局印發了《山東省新型儲能工程發展行動方案》。

《方案》指出,以“冷熱雙蓄+火電”為重點,試點城市區域傳統電源向綜合能源供應站轉變;推廣熔鹽儲熱、固體蓄熱等熱儲能技術,探索提升傳統火電調節性能。

《方案》提到,發揮儲能應急備用技術優勢,在濟南、青島城市電網輸配電關鍵節點部署大型儲能設施,支撐堅強局部電網建設;推動移動式儲能設施試點應用,提升配電網保障能力。以“冷熱雙蓄+火電”為重點,試點城市區域傳統電源向綜合能源供應站轉變。挖掘電動汽車、換電站、通信基站等調峰潛力,推廣V2G充電樁、智慧用電設施等雙向互動智能充放電技術應用,培育電動汽車公司、通信公司等向分布式能源聚合商轉變。到2025年,新型儲能規模達到50萬千瓦。

加快推動技術成熟、應用廣泛、經濟性好的先進儲能技術規?;瘧?/span>,打造吉瓦級新型儲能大基地。以兆瓦級液流電池、重力儲能技術為重點,開展高安全、長時間、大規模儲能示范應用。推廣熔鹽儲熱、固體蓄熱等熱儲能技術,探索提升傳統火電調節性能。加強高精度長時間功率預測、智能調度控制等技術應用,推動風光火儲一體化運行,探索多能互補發展新模式。到2025年,建設新型儲能項目270萬千瓦。

9、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我國首個跨季節儲熱方面的標準

2023年111日,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布《長周期顯熱儲熱系統設計規范》聯盟標準,這是我國首個跨季節儲熱方面的標準。

長周期顯熱儲熱對于解決可再生熱源、余熱熱源與建筑用熱需求之間的“季節性不匹配”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該標準規定了長周期顯熱儲熱系統的術語和定義、總則、長周期水箱儲熱系統、長周期地埋管儲熱系統、長周期水池儲熱系統的設計要求,并將于2023211日起實施。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6yxYs4tlPKe9V1PT_i2EFA

9久精品久久综合久久超碰_亚洲欧洲自拍拍二区_完整版免费av片无码_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